元宵节习俗书单,穿越古代过元宵


作者:著名作家     日期:2024-02-22 20:05:18

  回望千年上元节
  人间至味是团圆
  古往今来
  元宵节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让我们穿越时空
  看看古人如何过元宵吧
  元宵节简史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作为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从古至今,正月十五都是重要的节庆。元宵节源于汉,兴于隋,定于唐。据载,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已经有了开灯祈福的古俗;到了隋朝,正月十五日变成了普天同庆的娱乐性欢会,歌舞宴饮,通宵达旦;行至唐朝,张灯祈福成为法定之事,元宵节盛况空前。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
  图源:《大美中华-传统节日》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仅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如今,元宵节仍旧受到国人喜爱,历经千年时光的洗礼,依然是我们寄托民族情感、表达美好祝愿的重要传统节日。
  放夜游园
  “灯明如昼,山棚高百余尺,神龙以后,复加俨饰,仕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雍洛灵异小录》
  据韦述《西都杂记》载,“西都京城街衢,有金吾晓暝传呼,以禁夜行;惟正月十五日夜敕许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古时为维护治安,都城平时都有宵禁,暮鼓后不允许居民私自外出,私自夜行者处以重罚。但在元宵节期间,官府会下令特许打开坊门,弛禁三夜,允许人们出门赏灯,称为“放夜”。
  元宵节是一个充满了浪漫色彩的节日,关于夜游都城的古诗文描写不计其数。“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观灯乐行》描写的是元宵夜观灯的情景。京城长安月光如水,花灯如山,公子小姐乘坐的香车堵塞了宽敞的大道,摩肩接踵,令人目不暇接。
  图源:《大美中华-传统节日》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描述了这样的情景:在漫天烟火下,盛装打扮的仕女们袖藏暗香,来来往往。欧阳修在《生查子·元夕》中则描绘了元宵之夜无法与旧人相见的心情:“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拓展阅读
  《上元灯彩图》 宋方金
  明朝某年,故事设定在上元灯彩之夜,一个温柔敦厚却屡试不中的穷酸书生,一个活泼跳脱又古灵精怪的纨绔子弟。两人的一次“上元之约”引来全金陵城的关注和翘首。一个超越轮回的绵延承诺,一幅五彩斑斓的故事画卷。为了一个约定,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阻隔。一约既定,千山无碍;一诺既出,万年无阻。小说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电影质感,还涉及明朝科举及市井的种种细节。故事结构斑驳交错,人物光怪陆离,字里鲜花着锦,话间烈火烹油。兜兜转转恍然犹在起点,虚虚实实已历累世人生。是思接千载,是视通万里;是循环往复,是生生不息。
  看花灯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元好问《京都元夕》
  隋朝之前,元宵灯俗尚未定型。燃灯之俗可以追溯到汉代时由西域传入的乐舞百戏,即包含了摔跤、杂耍、乐舞、斗兽等西域艺术的宫廷表演。由于正月十五夜月明星稀、便于夜游,这些不定时演出的乐舞百戏逐渐集中于当晚,和其他正月节庆活动一起,将新年的气氛烘托至顶峰。此时的彩灯主要用作照明,渲染节日氛围。《隋书·音乐志》卷十五记载当时元宵节盛况:“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路,从昏达旦,以纵观之,至晦而罢。”
  唐宋时期,元宵张灯的习俗发展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长安城的灯市规模很大,花灯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皇帝李隆基还命人制作高150尺、广达20间的巨型灯楼,灯楼悬挂金银、珠玉一类的穗坠,金光璀璨,风吹金玉,叮叮有声,极为壮观。宋代的张灯活动则更为民间化,诸多巧手工匠将灯制作成各种动物形状,还在灯上绘出山水花卉,用灯组成亭台楼阁、屋宇牌坊等,彩灯的造型丰富多样、美轮美奂。
  图源:《大美中华-传统节日》
  明清时代,每逢元宵节,除了京城,其他地区如江南苏杭等地也张灯设市,悬挂花灯。到了清代,宫廷不再举办灯会,但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而元宵张灯这种节日庆祝习俗也一直延续到今天。
  拓展阅读
  《元宵张灯习俗》 梁新宇
  书中从起源发展、彩灯文化、各地灯会、灯谜文化、元宵历史、节日习俗等角度介绍了元宵节张灯结彩的民间习俗,语言通俗,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雅,具有很强可读性、欣赏性和知识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感受到美丽中国丰富内涵的方方面面,能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弘扬中华文化。
  赏月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崔液《玉漏银壶且莫催》
  一直以来,月亮都是元宵节的关键词之一。在城市灯光远远无法淡化天光魅力的古代,满月之际的月光象征着纯洁、团圆与美满。出于对月亮的崇拜,古人发现了月亮盈亏变化对自然物候与生命节律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历法体系。
  古时,人们会在正月十五的夜晚相聚,共赏一年之中的第一轮圆月,并在明亮的月光下许下对新一年美好的祝愿。文人墨客在皎洁的月光里,伴着嫦娥、玉兔、吴刚、玉桂树交织的美丽传说中,也创作出一个又一个深入人心的佳作。而共赏明月也成了元宵节不可缺少的重要节日习俗。
  拓展阅读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元宵节》 金开成
  书中从元宵节的起源与历史发展、元宵节节俗、元宵节与唐宋文学作品、元宵节的文化意义等角度全面讲解了元宵节从起源至今的变化,既是历史的推动,也反映出了人民大众需求的变迁,是对传统民俗和传统节日的梳理与传承。
  吃元宵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裹,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周必大《元宵煮浮圆子诗》
  在传统的元宵佳节里,无论大江南北,人们都喜欢全家齐聚,围坐在一起品尝吉祥之食——元宵,圆圆的元宵象征着丰收和睦的日子如环无端,没有尽头。
  图源:《元宵张灯习俗》
  元宵最早又被叫做“浮圆子”,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宋代起,正月十五吃元宵的习俗在民间流行起来;明朝时,“元宵”的叫法已非常普遍。刘若愚的《酌中志》记载了元宵的做法:“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时至今日,元宵已成为正月十五这一天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建构起了元宵佳节不可或缺的“仪式感”。
  拓展阅读
  《大美中华-传统节日》 萨仁图娅
  书中通过对中国各个民族节日的介绍,让人们感受到中华民族对节日的重视。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每一个节日都要过得欢天喜地。岁节与我们人类有着深切的渊源,从驱崇禳灾到祈福娱乐,一路走来,人类用丰富的情感和愿望装点着节日。
  猜灯谜
  “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周密 《武林旧事·灯品》
  猜灯谜是灯会上一项喜闻乐见的活动。灯谜的基础是谜语,春秋战国时期的政客采用民间故事传说的隐喻方法,巧妙投射,被称为“隐语”或“瘦词”,汉代逐步演变为字谜。到了宋代,谜语与元宵赏灯相结合,形成了“灯谜”。此后,谜语有了更多的趣味性。
  图源:《大美中华-传统节日》
  宋代,游乐场所“瓦舍”兴起,给灯谜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这就促进了灯谜的发展。于是,不少文学家也都成为了制谜高手。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描写了元春省亲后贾府众人制灯谜、猜灯谜的情景,既有文学色彩,又在不同程度上暗示了人物的命运。如元春制作的灯谜“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谜底为“爆竹”,同时也预言了元妃省亲之后未久就悄然而逝,其权势也随之灰飞烟灭的结局。
  拓展阅读
  《中国谚语与谜语》 刘晓路
  书中分为谚语篇与谜语篇两部分,分别讲述了何为谚语与谜语,两者的内容特点和分类、两者的形式特点和风格、应用和赏析、采集和研究等。同时,书中还有大量的范例。全书语言生动流畅,富于趣味性与可读性,同时又不失学术的严谨,非常适合作为一本中国谚语和谜语的科普读物。




上一本:强烈推荐最近读完的3本书,读书比起很多事更有价值 下一本:关于龙的绘本推荐,龙年读龙

更多好书

本书说明

本书说明:《元宵节习俗书单,穿越古代过元宵》的作者是著名作家,是很不错的好书榜单图书,本书行文流畅,内容丰富,非常值得一读,阅读之后,请记得购买著名作家的其他作品,以示对作者的支持。

精彩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