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不错就关注我们吧?? 8月新书精选来咯~ NO. 1 《看不见的河流》作者:[智利] 巴勃罗·聂鲁达豆瓣评分:8.6 如果说诗歌是聂鲁达作品中不灭的霞光,散文则像是诗歌创作下的一条潜流,是聂鲁达文学世界里不可或缺的存在。 文选所辑篇目,均为首次被翻译成汉语,主要来自聂鲁达遗孀玛蒂尔德与友人编辑的同名集子《看不见的河流》,以及学者收集整理的未刊之作,涵盖了聂鲁达青年时期、中年西班牙时期与晚年三个阶段的抒情散文和演讲演说。 文选着力呈现既有成形作品之外的作家本人,展现其人生剪影。这位诗人、外交官为人类的正义事业而高呼,为手足相残的战争悲剧而垂泣,也在艺术的园地沉思独行。关于加西亚·洛尔卡、马查多、阿连德等人的动人回忆,更照见了一位20世纪知识分子的独特心路。 像岩浆或黑影,像兽类的颤抖,像无目的的钟声,诗之手深入恐惧、苦痛与心脏的疾病。在外总有孤独和遗忘的布展:树木、星星。身着丧服的诗人写得颤抖而孤独。 NO. 2 《散为百东坡》作者:[美] 艾朗诺豆瓣评分:9.4 本书全面展现苏轼多样化的身份和成就。一方面侧重于政治履历,勾勒了苏轼的生平大事,如考科举应制科试、参与朝堂党争、主政地方、遭受贬谪等;另一方面,逐一探讨了苏轼的诗、词、奏疏、策论、书画题跋、经学注疏等各体著述。 可以说,在这部细节满满的苏轼传记中,艾朗诺教授以海外汉学家的智慧,很巧妙地讲述了那些“虽然经常被提及,但却从未被详细讲述过”的苏轼故事,展现了苏轼面对人生绝境的智慧与力量。复旦大学赵惠俊副教授的细致翻译和精彩译后记亦为之增色。 NO. 3 《页边和听写》 作者:[意] 埃莱娜·费兰特豆瓣评分:9.1 2020年,埃莱娜?费兰特接受博洛尼亚大学名家讲堂之“埃科讲堂”的邀请,进行了三场由他人代为朗读的演讲《痛苦和笔》《蓝宝石》《历史与我》。作家从自身的阅读写作史中提炼出“说出事情的原本”“我们所需的巫术”“必要的另一人”等关键主题,并通过阐释格特鲁德?斯泰因、英格博格?巴赫曼、劳伦斯?斯特恩、伊塔洛?斯韦沃、阿德里亚娜?卡瓦列罗等作家对自身的影响,勾连起自身写作过程和经典作品的联系。 书中还附录了《但丁的肋骨》一篇,是作家应意大利学研究者协会(ADI)的邀请,在“但丁及其他经典”研讨会上(2021年4月29日)发表的演讲稿,由学者蒂兹亚娜?德洛卡蒂斯代为朗读。费兰特阐释了但丁如何突破自己的诗歌传统,想象女性生活的智慧和可能,最终创造出贝雅特丽齐这一不朽的文学形象的。 让我觉得神奇的是:一个女人一封面上署名的女人,她通过“必要的另一个人”之口,大胆地把自己说成是天才,并和两个男性比肩,还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如此厚颜的行为让我觉得有些好笑,甚至有些可爱。 NO. 4 《自我》作者:[英国] 齐格蒙特·鲍曼/[爱沙尼亚] 瑞恩·罗德/[英国] 齐格蒙·鲍曼豆瓣评分:9.1 齐格蒙特·鲍曼,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作者,21世纪伟大的社会学家、思想家之一。 他曾与塔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瑞恩·罗德邮件往来,探讨“现代人的自我”;并对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概念、人类处境的基本关键词——自我,进行全面梳理;为活在不确定时代、自我时刻晃动的我们这代人在“自我与社会冲突时如何自处”提供了更内在的理解。 某种程度上,“现代史”是一部“自我”的历史。自我是如何产生的?个人如何理解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当今世界,自我的模式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技术是让我们拥有更多的自主权,还是诱使我们放弃现有的自由? 鲍曼与罗德棋逢对手,结合他们各自的社会学、哲学、文化理论、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就“在流动的现代世界中,如何理解复杂的自我”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了引人入胜、广阔且深入的对话。 古典科学强调秩序和稳定;而如今,在所有观察层面上,我们看到的则是波动、不稳定、多种选择及有限的可预测性。 NO. 5 《本雅明书信集》 作者:[德] 瓦尔特·本雅明 著/[以] 格肖姆·肖勒姆 编注/[德] 特奥多·W.阿多诺 编注豆瓣评分:9.6 书信集收录德国思想家本雅明信件300多封,由肖勒姆、阿多诺合力编辑,编年编定,加以注释。展现了本雅明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文笔,揭示了思想轨迹的发展变化,提供了和他所处时代的思想家及各类人物的关系,对于理解20世纪前半期欧洲文化和思想人物有特殊的参考价值。 在这本书信集中,本雅明谈到了文学、思潮、创作、社交、旅行、工作和生活,对卡夫卡的反思贯穿了这本书;20世纪最重要的一批思想家如:格哈德·肖勒姆、特奥多·阿多诺、汉娜·阿伦特、贝托尔特·布莱希特、雷纳·玛丽亚·里尔克、恩斯特·布洛赫、卡尔·克劳斯、马丁·布伯悉数登场。新一代的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德国犹太知识分子的消失的世界。 NO. 6 《过渡劳动》作者:孙萍豆瓣评分:9.0 本书是一部关于平台劳动的人类学民族志作品,深入探讨了中国平台经济背景下外卖骑手的劳动形态及其社会意义。通过在19个城市历时7年的田野调查,作者带着行动主义的热情,记录下骑手悬浮于正式与非正式劳动之间的真实状态,关注到平台从对劳动者本身的控制转向对劳动过程的精细控制的关键转变,提出了“过渡劳动”这一颇具解释力的劳动概念,反映出劳动者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关切。 书中深入探讨了算法技术对骑手劳动的影响,特别关注了女骑手在家庭和工作中的双重挑战,并为此提供了丰富的田野数据和新的研究视角。 如今,平台化正在形塑全新的社会关系。外卖、家政、物流、打车等数字平台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也催生了大批依附平台的零工劳动者。本书在对骑手零工进行记录反思的同时,相信个体在不确定性中塑造生活的经验和勇气,憧憬一种更加良性向善的算法。 NO. 7 《生活在低处》作者:胡安焉豆瓣评分:8.4 继《我在北京送快递》之后,胡安焉把视角转向工作以外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他讲述童年和原生家庭对自己性格形成的影响,讲述一个普通人如何在生命中途,选择以笔代口,从境遇、观念、心性、文本等多个层面,细致、生动、具体地梳理一路走来的坎坷颠簸。随之逐渐落成的,是一处丰富、自足、平和的精神家园。 回过头看,支撑他在生活低落处继续前行,并一步步走上写作之路的,正是“生活的另外部分”,是那些“为普通的事物感到惊讶的时刻”。 这就是命运。或者说,命运常常给人这种感觉:就像赋并不是我们自已,而只是在扮演我们的一群演员。 不是打扰,是精彩内容的准点送达! 微信公众号改版后,默认开启了服务号的“消息免打扰”,如果大家觉得我们每周五推送的内容还有点意思的话,可以跟随下面动图关闭“消息免打扰”,这样就不会错过我们每次的推送啦!我们每周会介绍热门好看的电影、电视剧和书,帮助大家度过一个充实的周末;还有豆瓣里各种古灵精怪、脑洞大开、有趣有用的内容,希望你看完能获得轻松愉悦的心情。如果你有希望看到的其他内容,也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